【榜样的力量】院“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孙会峰
榜样介绍:孙会峰,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出站后加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低碳与农业循环课题组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面源污染控制方法等方面研究。
孙会峰同志自入院以来,一直从事农田固碳减排、面源污染控制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及技术开发经验。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地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5项,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党员,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纪党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在各项事业中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体现党员的先锋队作用和先进性。
一、蹲守基地,潜心科研
农业是一个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领域,要取得有价值且可靠的研究成果并非易事。农业科学研究需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要经过大量的数据积累与分析,才有可能获取一点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孙会峰同志作为生态所低碳与循环农业课题组的骨干成员,十余年以来蹲守庄行基地一线工作,通过不断地虚心请教和努力学习,已基本掌握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各项农业措施的操作时间及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和意义。在基地,年复一年地进行农作物的播种、施肥、收割、测产等操作;温室气体、地表径流水、地下淋溶水、土壤等样品的采集、相关指标的测定等工作,以完成各项科研任务的考核指标。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对十多年积累的有关温室气体碳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解析,更是为未来农田固碳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该同志作为生态所在庄行基地的安全联络员,积极配合上级指示,进行有关安全宣传和安全检查,为基地的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响应号召,投身战“疫”
2022年,新冠疫情依然严峻。孙会峰同志于当年4月20日-5月25日期间,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加入市级支援团队,下沉田林街道社区,参加田林路65弄的拔点攻坚行动。
由于疫情严重、时间紧迫,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孙会峰同志在下沉一线的当晚,穿上大白就参与到配合医务人员对小区居民进行全覆盖现场抗原检测、核酸采样筛查、及每一户实际人口数量摸排工作中。每个楼栋配备1名医务人员、3名下沉干部。孙会峰同志负责核酸采样筛查的扫码登记工作,如遇到没有手机或不太会用手机的老年人,需手动录入信息,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性。前两天的抗疫工作中,接触发现4名抗原异常者,并配合转移人员将他们转移到临时隔离点。在孙会峰同志和其他下沉干部努力下,基本摸清每个楼栋每一户的实有人口数量,并于当天第一时间转运阳性患者及其同住人,之后开展小区全员转运工作。经过连续9天24小时全天候不定时协同作战,共安全转运1200多名居民前往外省市和本市的快捷酒店进行隔离,有效保护了大部分居民免受疫情侵扰。
在抗疫工作的中后期,对于方舱返回人员和密接隔离返回人员,孙会峰同志听从领导安排,带领疾控消杀人员和专业消杀人员进行入户消杀,做到全覆盖、不遗漏、不留死角。在恢复小区“造血”功能,重建志愿者队伍过程中,孙会峰同志积极地建言献策,参与建立楼栋微信群,宣传防疫政策知识,告知核酸筛查和物资发放时间,了解居民各类诉求和对小区防疫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发动居民开展自治;发掘有效志愿者并参与到生活/防疫物资发放、核酸采样秩序维护等实际工作中。经过一个多月的持续攻坚,截至5月26日,小区由封控区降为管控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孙会峰同志和其他下沉干部在这场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战“疫”中,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句话。
经历这次下沉一线,抗击疫情,孙会峰同志更加坚信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对党绝对忠诚,面对肆虐疫情等突发情况能做到挺身而出,充分发挥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更加坚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党的宗旨,不抛弃不放弃,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参与自治、共治,激发群众自我管理,提高群众主动能动性。更加坚信必须坚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善于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善于从人民群众反映的诉求中寻找答案,善于打遭遇战、攻坚战和持久战。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