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筑长城,坚守科研迎春天——记战“疫“中的生态所
3月以来,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受此影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生态所职工在居家办公的同时,响应党组织号召,同心抗疫,潜心科研,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尽己所能,共克时艰。
一、组织在召唤,严把防疫关
为贯彻落实院党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所党总支书记邹国燕同志第一时间要求各党支部认真落实“双报到”制度,号召党员积极投身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力所能及参与志愿者服务。所长吕卫光同志要求各课题组长压实责任,切实将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及时解决职工、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各支部书记按照要求实时报告党员抗疫服务情况,各课题组长靠前指挥,鼓励职工坚守岗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科研工作。
二、党员齐志愿,助力守家园
在院党委和所党总支的号召下,生态所的全体党员积极完成“双报到”,纷纷主动请缨,报名做社区抗疫志愿者服务。疫情反弹之初,党员孙小淋同志就怀着强烈的服务愿望到社区居委会报名参加志愿者,在没有得到肯定答复的情况下,她主动参加了奉贤区向美而行抗疫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工作之余协助青村镇光伟小区、青村镇解放村和金汇镇金碧社区等多个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做好志愿者服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社区封闭后,她又主动参加所在社区服务,协助金聚居委会发放抗原,登记药物,扫码做核酸等工作,连日来她已累计服务50多个小时,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为她颁发了“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表扬她在抗疫志愿者服务中的优异表现。
“今天政府发放生活物资,谁有空可以到楼底下做志愿者?2名即可。”随着一声清澈的喊声,党员常晓丽往口袋里塞了一小瓶消毒液,带上口罩就匆忙下楼了。配送大礼包的货车已经停在门口,她二话没说直接加入到卸货的工作中,将80多份礼品卸载后,又与另一名志愿者分工发放。在这种非常时期,有些居民在家办公,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们就手提肩扛,一一送到居民家中。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细心的常晓丽发现连续20多天的封控,很多居民家中存储的蔬菜、肉等食品已经吃完,外卖服务又迟迟不能送达,她就主动联系工作中合作的基地,牵线搭桥为社区居民解决菜篮子问题,在她的努力下合作社当天就送来了100多份蔬菜大礼包,为深处困境的居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抗击疫情,志愿同行!越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越需要志愿者贡献力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很多社区出现了工作人员少、防控压力大、服务要求高的情况,生态所也有更多的党员投入了志愿服务队伍。党员黄开华同志在疫情反弹的第一时间就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他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密切配合,认真协助社区开展核酸检测扫码、登记、维持秩序等工作,几轮下来已经成为了疫情防控“特派援”;面对疫情频发的危机关头,土肥党支部书记宋科同志在浦东新区,低碳党支部书记张继宁同志在杨浦区,工会主席陈伟同志在长宁区身着严密防护装备,引导居民有序测核酸,发放抗原检测剂,协助物业分发抗疫物资,帮助老人使用健康云系统等,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位置,但抗疫的使命感和服务的责任心不约而同;副所长袁永达和党员田志慧同志连续多日参加了长宁区淞三居委会抗疫志愿者服务,协助社区楼道消毒和核酸检测等工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危机关头,生态所的党员总是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以温暖和力量展现着农科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抗疫不误科研,生态所在行动
疫情虽凶猛,农时不等人。为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春耕备耕和科研工作,生态所班子成员和课题组长召开了同心战疫,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吕卫光所长要求全所职工要坚守岗位,居家办公,落实科研工作,力保疫情防控与科研工作两不误。副所长薛永通过线上办公积极组织研讨会,推进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实施;办公室主任张永兴和科研秘书姜震方不断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发送科研工作信息;全所职工按照要求汇总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坚持做到居家抗疫不误科研工作。
3月以来,突发严峻的新冠疫情,迫使很多奉浦园区的职工和庄行基地的工人封闭在家,不能投入工作和生产,而植物病理组在庄行基地布置的田间试验,西瓜和黄瓜等作物刚刚定植,随着气温慢慢升高,如不及时实施通风降温等田间管理将会对供试材料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疫情管控造成的各种不确定性,课题组负责人戴富明及时带领在岗人员利用疫情缓和的间隙到庄行基地查看试验进展,研究应对措施。团队打破原有分工,通过角色互换,精诚协作,确保进行中的西甜瓜、草莓、番茄、黄瓜、青菜等作物上的各项试验有序开展,尽量降低因疫情管控对试验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
3月下旬已是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也正值“十四五”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书填报以及专家论证关键阶段,受疫情影响,重点实验室多人因管控原因居家办公。为了顺利完成申报任务,在所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相关人员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完成了实验室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重大问题凝练以及任务书填写等工作,为学科群召开内部研讨会以及专家论证做了充分准备。3月25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福锁院士组织召开了学科群内部线上线下研讨会。吕卫光所长和薛永副所长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了研讨会,周胜研究员代表东南沿海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做了汇报,与会专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避免了因上海疫情影响整个学科群的申报进度。
进入4月,全所职工已经完全进入居家办公模式,线上交流成为技术研讨和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4月1日,水环境课题组邹国燕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与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专家,针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委托的“近零碳水乡客厅专项规划和建设导则”项目,水乡农业环境相关概况以及规划内容进行了线上对接交流。邹国燕介绍了相关工作基础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且针对项目实施的薄弱环节给予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水乡农业环境碳汇以及减排技术选择和后续示范落地等方面的建议。借助此次线上交流,及时深化了双方的了解,抓住了我院投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建设的契机。
随着疫情封控时间的进一步延长,生态所多个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保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各课题组都通过留守奉浦园区的职工和学生坚持按时开展试验工作。环境监测组白娜玲作为课题组唯一留守奉浦院区的职工,坚持每日按时到实验室开展科研试验,进行有机肥检测、样品分析、盆栽模拟等,并指导研究生和实习生开展试验和论文撰写。有害生物防控课题组王金彦作为该团队留守职工,面对养虫房科研辅助工无法进入院区工作,试验虫源和天敌昆虫保种虫源面临无人饲养的严峻形式,主动带领学生栽种盆栽苗,制作人工饲料,保障了实验用虫源的供应。留守的职工也确保了实验室及办公室仪器设备、门窗及水电的正常规范运行。
新冠无情人有情,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生态所的领导同志严格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沉着应对,主动作为;党员同志积极落实“双报到”,勇于参加志愿服务,携手抗疫守家园;全所职工上下合力,战“疫”不误科研,力争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抗疫筑长城,坚守科研迎春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