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技赋能,绘就上海乡村振兴“样板间”
4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深入郊区镇村园区,针对乡村振兴展开专题调研,并召开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调研期间,市领导走访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青浦区金泽镇的哈玛匠果园,市农科院生态所所长吕卫光陪同调研。
哈玛匠果园于2011年建立,目前种植水蜜桃、葡萄、金柿等三大品类,共计100 多种水果。在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方面,果园积极创新,采用高效栽培模式,依据果品品质精心制定等级标准,推行“鲜品直达”的销售方式。哈玛匠果园与我院林果所、生物所以及生态所等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
在哈玛匠果园负责人黄伟与吕卫光所长的引领下,市领导实地查看了果树的生长状况,现场观摩了无人农业机械作业,并围绕水果品种引育、种植技术理念、品牌标准建设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吕卫光详细介绍了提升水果品质的技术思路:通过改良土壤品质,增强果园的地力水平,为水果的优质生长筑牢根基。
陈吉宁书记在调研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大力推动标准引领品质提升、产权保护、品牌创建、市场推广,也需要一大批以匠心精神和科学理念孜孜以求、精耕细作的农业工匠。
自 2015 年起,哈玛匠果园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果园发展过程中,生态所科技人员从根本着手,每年持续对果园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土壤检测,针对哈玛匠果园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差等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土壤生态保育措施,一是通过发酵腐熟牛羊粪、稻壳和生物碳基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通过施用菜籽饼、豆饼等提高土壤肥力,三是释放与培育蚯蚓、果园生草与生物菌肥疏松土壤,促进物质与养分转化。经过持续改良,果园土壤有机质从建园时的不足1%,到现在的3%,改良效果显著。
在栽培模式方面,生态所科技人员与果园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共同创新优质栽培技术,探索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栽培技术模式,比如桃树的高垄、稀植大冠栽植模式(吊杆支架栽培、二主枝栽培)、葡萄的“Z”字形搭架技术等。同时,改善果园的空气水分、光照、气温环境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提升果实着色度与品质。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哈玛匠果园实现华丽蜕变,合作成果丰硕。双方共同申报 4 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二主枝自然开心形桃树树形及成形方法”(专利号:ZL202011112464.3 )、“一种葡萄留中段修穗方法”(专利号:ZL202111539935.3)已获授权;获得 10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 项软件著作权;携手完成青浦区科委 3 项科技项目。
如今,哈马匠果园已从最初的普通果园,发展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明星果园,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上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青浦工匠基地”“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
在生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生态所要继续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陈吉宁书记的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激发城乡融合的动力活力,推动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更大突破。
新闻视频链接: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6Y2DWRL8dw1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