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种鉴定系统的构建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完成人员:陈明杰、谭琦、郭力刚、汪虹、曹晖、尚晓冬、宋春艳、楚鹰、沈学香、秦莲花、卓英、张美彦、王南、冯爱萍、贺冬梅
获奖情况:200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国是世界香菇生产的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优质菌种在香菇单产和质量中的贡献率举足轻重,决定了香菇菌种在香菇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我国香菇菌种缺少一种标准的检测手段和系统,香菇商业用菌种没有建立任何档案资料,加之香菇菌种的无性繁殖这一特点,菌种生产中的假冒伪劣现象、菌种质量的退化现象及菌种供应中的混乱现象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直接影响了香菇生产的持续发展,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本成果根据这一现状,采用到育种单位收集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香菇菌种方式,建立了24个香菇标准菌种。对包括标准菌种在内的31株香菇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出菇的农艺性状等多种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测试、记录和采集,以此为基础,加上已找到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和AFLP指纹图谱,建立了中国香菇主要生产用菌种信息库。利用AFLP、RAPD、SCAR、ISSR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20个菌种的分子标记:申香93、45、241、241-4、135、507、9015、庆科20、7402、Cr02、L03、44、54、闽丰共计14个香菇生产菌种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43、47、50共计3个野生香菇菌种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和豹皮香菇0820、0821、虎皮香菇0827的分子标记。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到香菇种质资源164个,主要以生产用菌种为主,根据AFLP指纹图谱,通过与中国香菇主要栽培品种信息库中的数据比对,发现部分香菇商业菌种亲缘关系非常高,存在着同种异名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香菇生产用菌种名录。研究成果在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微生物学报和菌物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申请了13项发明技术专利。该数据库在2006年9月和2007年3月份分别为浙江丽水地区缙云县和庆元县的香菇生产菌种进行了鉴定,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用户登录